游客 您好,欢迎访问! 注册 读者登录 馆员登录 客户端下载 您的建议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检索
| 收藏
中国哲学简史新教育研究院推荐的十大阅读书目

作者:

主题词:

哲学史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8
ISBN:978-7-301-17395-4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国哲学的背景、各家的起源、孔子:第一位教师、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道家第一阶段:杨朱、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等。

中国哲学简史新教育研究院推荐的十大阅读书目

作者:

主题词:

哲学史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
ISBN:978-7-301-21569-2

本书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儒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汤一介先生领衔主编!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北京市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作者:

主题词:

儒学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6
ISBN:978-7-301-18924-5

本书内容包括:北宋前期的儒学与经学、范仲淹的儒学思想、欧阳修的儒学思想、司马光的儒学思想、王安石的儒学思想、周敦颐的儒学思想、张载的儒学思想等。

中国儒学史.隋唐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儒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汤一介先生领衔主编!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北京市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作者:

主题词:

儒学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8
ISBN:978-7-301-18925-2

本书内容包括:隋代的儒学、河汾之学的兴起、初唐的儒学、唐代的经学成就——从《五经正义》、九经正义到《开成石经》、唐代儒家的史学理论、盛唐时期的儒学及其制度化等。

中国儒学史.明代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儒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汤一介先生领衔主编!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北京市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作者:

主题词:

儒学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8
ISBN:978-7-301-18923-8

本书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儒学、明代前期的儒学、陈献章、湛若水与明代心学的起始、王阳明的儒学思想、浙中王门的儒学思想、江右王门的儒学思想、泰州诸人的儒学等。

作者:

主题词:

张载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1
ISBN:978-7-301-34444-6

本书以相关基本文献的细读和精准的概念分析为基础,通过彰显文本自身的肌理,来重构张载哲学的固有脉络。在试图将张载哲学回置入历史的精神语境的过程当中,“述”的解释学态度重构了一个场域,而这一场域使得读者与思想家的“相遇”成为可能。

中国哲学十五讲北大人气爆棚的哲学教授,带您清晰领略中国哲学之精神!

作者:

主题词:

哲学思想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
ISBN:978-7-301-30257-6

本书不过分纠结、拘泥于分析框架,而是遴选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和论题,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为基本依归,以流畅、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梳理出问题线索,帮助学生在尽快建立起关于中国哲学的知识地图,提供思想锚点,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

作者:

主题词:

哲学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6
ISBN:978-7-301-35033-1

本书选取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渐荡涤掉物身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浊气”,还物以一个清泠澄澈的本真面目。在这个文人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物的面孔或许是无用的、丑怪的、斑驳的、平淡的,但这正意味着它们脱离了一切名利之心和世俗成见,终以独我的姿态在天地间现身了。文人对物的书写,实际上也是在诉说他们自身。比起任何一种社会关系,这些物的意义都更为坚实、笃定、永恒。因此,他们常说,唯有这些物,才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更易的“知己”。

作者:

主题词:

儒学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
ISBN:978-7-301-34148-3

本书共分为4章,主要内容包括: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士群体概况及其儒学译述、儒家形象的缔造与分裂、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儒学观分析、结语。

作者:

主题词:

儒家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9
ISBN:978-7-301-34126-1

本书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了《孟子》中210例古今众说纷纭的疑难词句,并给出确切的解释。为惠及广大读者,考证以“译注”形式呈现——下里巴人的形式,阳春白雪的内容。书中“考证”方法之主要者,仍是杨树达先生所谓“审句例”——在浩如烟海的同时代文献中网罗类似结构的词句,予以归纳模拟。以“最博最精”著称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释读古书的名篇,如释“终风且暴”,正是这样做的。《孟子新注新译》(第二版)是本社2017年《孟子新注新译》的增订版。较之旧版,本版篇幅增加了50%多。而这50%中的九成多,是加在“考证”部分中了。删去了旧版中《卷首的话》,还将《导言》篇幅大大缩减了。从数目上看,旧版原有“考证”108则,新版增加到210则。同时,旧的“考证”也有若干得到补充修订。

主题词:

儒家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6
ISBN:978-7-301-34242-8

本辑为第十五辑,本辑围绕“经学研究““版本校勘”“专人专书””儒学新论”“儒藏编纂与研究”五大门类共收集论文23篇,从经学研究、版本溯源,经书考证,儒学新知以及《儒藏》编纂整理中的经验和问题等方面呈现文献学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以儒家经学为重要研究对象,内容涉及儒家思想研究、儒学典籍版本、校勘研究,以及书评、前沿问题探讨等,本辑还辟专栏围绕《儒藏》点校整理的思路方法、经验以及不足进行研讨,为今后古籍整理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借鉴。本辑的《陆机陆云<诗>学家派属性考述》《天子的冕旒究竟是十二还是二十四》《俞樾的<群经平议>的<孟子>研究》《<三经义>的现代辑佚成果》《唐石经<月令>篇明人补字考证》等,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材料充实,论述有据,反映了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的前沿成就。有助于研究者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开阔学术视野,其内容对相关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有很大的助益。本刊已列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CNKI系列数据库。

主题词:

儒家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8
ISBN:978-7-301-33320-4

本辑收录的18篇论文涵括多方面内容,有讲述校勘问题的,有对儒学的三科九旨以及礼俗关系问题展开新讨论的,儒藏讲坛系列谈及了俗字的问题以及透过《吕氏乡约》看礼俗的演变,而专人专书系列的诸篇文章提出不少有新意的学术问题并展开了翔实的论述,论据扎实,论证严谨,专业性强,如《日本关西大学藏南宋刻本<尚书注疏>考辨》,注重从关西本的刊刻时间、缀合方式、文本渊源等角度辨析魏县尉宅本、宋十行本、元十行本之间的版本源流,进而找出它们与关西本之间的关系,发掘关西本的文献价值,分析关西本亡佚而未广泛流传的原因等;《<汉书>学者与其授读一六朝<汉书>异文与历史文本研究探(上)》注重分析六朝《汉书》的师法、传习与授读,探讨史学在经学中的分离、独立和演变。而六朝《汉书》异文的传行揭示了六朝注本的衍变特点和规律,提供了版本学研究的新视角等。本辑论文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学术质量高,反映了儒家典籍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

作者:

主题词:

哲学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7
ISBN:978-7-301-33125-5

本书选择了文人生活中的十种物,讲述了文人如何在诗文、绘画以及日常之用中,逐渐荡涤掉物身上沾染的权位和时俗之“浊气”,还物以一个清冷澄澈的本真面目。在这个文人所建立的意义世界中,物的面孔或许是无用的、丑怪的、斑驳的、平淡的,但这正意味着它们终以独我的姿态在天地间现身了。文人对物的书写,实际上也是在诉说他们自身。比起任何一种社会关系,这些物的意义都更为坚实、笃定、永恒。因此,他们常说,唯有这些物,才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更易的“知己”。

作者:

主题词:

《淮南子》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7
ISBN:978-7-301-33109-5

本书介绍了《淮南子》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和成书情况,本书的哲学、政治、审美、养生之道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等。本书还粹选了一些经典篇章里的经典段落,能够让读者直接阅读经典原文,同时又有译文和观点题解,帮助读者更易理解《淮南子》的思想。

作者:

主题词:

儒家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6
ISBN:978-7-301-32897-2

儒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话题,也是哲学、思想史、伦理学、文化研究等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社会学框架中建立中国的视角、理论、概念及方法是一个宏大话题,本书即致力于此: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儒家内在的社会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间题进行多方位的阐发。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原创性地提出了“对偶生成理论”和“关系向度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儒家思想中的一些阐述及其争议点展开重新认识,对中国人之生活世界进行了更加合理的阐释。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儒家道德的社会化路径”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