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
本书的内容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南京老城的更新过程,首先梳理了南京城市更新的发展阶段,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更新项目空间分布、更新模式等方面对南京老城居住空间、商业办公空间、工业空间、道路基础设施的更新过程以及更新政策的演变进行综述。然后聚焦于南京老城各种空间更新类型典型案例的描述和剖析,包括城市公共中心更新、历史城区更新、传统商业中心(消费空间)更新等,为丰富和完善我国城市更新理论和方法体系做出贡献。
主题词:
本书首先从边缘区的新老转化入手,以南京为例,总结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更迭与演进规律,并提出一种基于出行视角的老城边缘区的空间识别技术方法。接下来,研究分析了转型期老城边缘区空间更迭的总体特征及开发强度、功能配置、交通设施等分项指标变化特征,最后研究针对老城边缘区的空间更迭及其与交通出行的关联性规律进行了讨论。
主题词:
本书建立了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探索可持续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将城市新陈代谢定量模拟与人类响应定性调查相结合,综合资源利用、环境影响、人地耦合、适应性管理等视角,理解复杂城市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揭示城市转型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基于政府主导综合决策的适应性协同策略。
主题词:
本书基于中国西部的区位变化和尺度跃迁、区域边缘化和分化、区域全球化与网络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新变化和新趋势,分析了西部城市发展转型的基本类型和全球化路径以及企业迁移、园区建设、空间重构、消费空间、文化空间等,并总结其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转型的基本模式、格局和新路径。最后,基于新框架和基本导向,简要给出了西部城市未来发展转型的政策建议。
主题词:
本书意在明晰过往研究对土地混合利用演变规律解析的不足,基于可持续更新目标构建新的审视框架,以土地混合利用理念复苏发源地“旧城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梳理英美等国1900年代至2010年代“瓦解—复苏—衍化”的百年更新实践历程,归纳英美等国为实现可持续效应经历的土地混合利用实践演变历程规律,从而辨析土地混合利用的土地功能要素、土地利用形式和土地利用权力协同演变关系、内在机制及价值认知,继而通过中外对比,审视我国旧城土地混合利用既有路径的成效与问题,并提出优化改革建议。
主题词:
本书结合相关政策,实地调研香港、深圳、广州、杭州、上海、西安、南京等多个国内城市,研究不同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难度、存在问题和发展模式,从而对我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从四个维度提出保障性租赁住房规划策略建议,为我国租购并举背景下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规划提供借鉴。
主题词:
本书建构了建成环境视角下城镇建设用地碳排放预测的分析框架,运用GIS、统计分析方法、机器学习等方法,研究基于ArcGIS的城镇建设用地碳排放数据库构建方法,分析建成环境与城镇建设用地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建成环境的城镇建设用地碳排放的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通过进一步明确方法的规划应用情景,实现在空间规划编制阶段能够较为准确预测不同建成环境情景下城镇建设用地的碳排放水平,评估不同建成环境低碳优化策略达成的减碳效益,是国内首部关于城镇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碳排放预测研究的著作。
主题词:
本书在解析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创新发展背景的基础上,聚焦创新型经济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转型,深刻探知创新型经济构成要素的空间特性与生长规律,并尝试建构超越于传统增长导向的空间规划思维创新,进而提出面向创新型经济需求的空间供给与规划治理策略。
主题词:
本书就其收费权的性质与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这些部门如何处理企业性质与兼顾民生需要,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本书意在解决新时代条件下,社会资本参与公用事业时,政府对其收费权能配置策略选择的难题。本书根据象限分析框架理论,分析社会资本参与公用事业时,社会资本与政府、利用人三方形成的法律关系和形成纠纷的法律属性,从理论上提供判定的分析路径,从而理清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找到符合各方利益的收费框架,很好地发展公用事业,服务民生。
主题词:
本书构建了一个收益-成本分析的经济绩效研究框架,从整体角度认知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经济绩效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强调并发现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受到城市人口规模的条件效应影响。研究证实,多中心这一空间治理手段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并为解决大城市的城市病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主题词: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借鉴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及政治学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地探究。首先,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界说了利益及利益分享相关核心概念,阐明了利益分享的元命题,构建了利益分享机制的理论框架;其后,围绕收入和公共品两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城乡利益失衡的历史成因;再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内外解决城乡利益分享方面的案例;最后,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指出了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利益分享机制的政策意蕴。
主题词:
本书共七章,第1、2章是“信息栅格”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介绍。重点是第3、4、5章,即军事信息栅格系统工程、智慧城市信息栅格系统工程和新型智慧城市信息栅格操作系统,这三章内容将军事信息栅格技术与智慧城市信息栅格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智慧城市信息栅格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独创知识产权的《新型智慧城市信息栅格操作系统》。第6、7章介绍了智慧城市信息栅格技术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主题词:
本书是依托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物有所值(VFM)双阶段评价体系研究’(15YJAZH012)项目”编著的,希望结合海内外PPP项目与VFM评价实践经验,系统分析我国VFM评价流程与方法,构建适应我国的基础设施项目“识别-准备”双阶段VFM评价体系;并在此框架下分别对VFM定性与定量评价的评价指标/参数选择、评价方法与评价流程进行了探讨;最后以某污水处理厂项目为例,验证了提出的VFM评价体系与方法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