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
在美国,为什么病毒不成比例地危及边缘化人群?杰出的LGBTQ(性少数群体)学者、社会评论家和记者史蒂文·斯拉舍(Steven W. Thrasher)对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之一——病毒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力而关键的探索。在研究艾滋病毒的种族化和刑事化的开创性事业中,斯拉舍博士逐渐理解了美国社会的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理:在谁能在病毒中生存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平等,病毒的传播、杀戮和造成损失的方式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结构,而不是仅仅取决于生物学因素。通过讲述下层社会的病毒感染者、活动人士和性少数群体在新冠病毒、艾滋病毒和其他病毒中经历的令人心碎的故事,斯拉舍博士揭示了病毒下层社会的运作规律。
主题词:
本书通过口述访谈和文字档案还原了特殊时空背景下医患群体的集体记忆,也使中国医疗制度史的叙事更加全面。1968年,在“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下,不但大批城镇医院的医生“下放”到农村,而且由上海近郊川沙县开始,被称作“我伲贫下中农自己的医生”的“赤脚医生”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落后乡村缺医少药的窘况,开启了中西医结合的尝试,建立了以社队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也创造了当代华佗孙立哲们的“神话”。事实上,赤脚医生还与社队干部、民办教师、农技员和大小队会计一起,构成了与道地的“泥腿子”们相对应的某种准知识、技术或管理阶层。
主题词:
本书基于既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扎根田野工作,引入历史视角,加强理论反思,对我国城市医疗职业群体的职业伦理与执业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书中既有对诸如“职业伦理”“病人角色”等核心概念的梳理和反思,也有对现实情境中的职业伦理和执业行为的考察;既有对当代医务人员执业行为的描述和分析,也有在长时段的历史视野下对医生职业伦理变迁的考察。本书不但有助于把握医疗职业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视角,而且对于理解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类医疗职业亦有所裨益。
主题词:
本书以区域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为视角,从理论基础、发展条件、发展现状、产业竞争力、市场需求、相关经验借鉴、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对策等方面全面研究云南省森林康养产业的现状和未来,为促进云南省森林康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推动云南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健康生活目的地”战略目标创造条件,也为中国其他省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主题词:
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看来,癌症患者罹患“恶疾”,恐怕难以善终。然而,所谓“恶疾”是主观建构的结果,善终亦无客观标准。本书将善终看作一种主观建构的叙事。在此基础上,以晚期癌症患者的叙事为中心,探究患者如何建构了“难以善终”的叙事,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叙事重构”助力晚期癌症患者实现善终的愿望。
主题词:
本书分析了医疗市场化、科技应用、医患关系等多个面向对医师群体的影响。针对医疗转型中遭遇的难题和困境,书中总结了五个转型迷思:医疗面临的道义悖论、市场机制的双重影响、科技认知带来的量质冲突、绩效运作带来的两面性、医师发挥主体性与外在约束的碰撞。
主题词:
本书分别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融合教育背景下孤独症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社会支持、孤独症儿童及其家长支持系统、大龄孤独症儿童职业康复进行了专门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视角新颖,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社会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孤独症儿童与儿童家长的支持系统分别论述,并对美国孤独症强制保险进行了研究。本书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主题词:
本辑为“医疗知识的生产与流布”专题,分专题论文、学术书评两部分,收录了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成果。专题论文部分共收录15篇文章,涉及中外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探寻中国古代公共卫生史的源头,论述了不同时代的人关于疾病与医药认识的变化,运用医药文献分析古代医学的融合与发展,介绍了越南的象医、美国的水疗。
主题词:
本书希冀为医疗卫生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力图实现的贡献有三。第一,展现了典型国家医疗卫生体制的内在运行机制、外部环境和改革趋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典型国际医疗卫生体制的本身样貌,而且能够了解其赖以生存的国情环境,了解其“从何处来,向何处去”,避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二,通过总结国际医疗卫生体制基本经验,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树立了参考标杆,有助于消除理论争议对我国医改发展思路的影响。第三,通过国际比较发现,医疗卫生“主体”和“方式”不同并不影响体制效率和满意度的实现,为我国走出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制道路提供了经验依据和现实路径。
主题词:
本书作者积极响应贫困治理中因病致贫的重点、难点问题,聚焦中国健康扶贫的伟大创新,克服新冠疫情、交通不便、经费紧张等现实困难,前后10次深入云贵川5个深度贫困县进行实证调查,获取了可靠且珍贵的一手数据和资料,生动描绘了脱贫前后的真实变化,深入探讨了健康扶贫对个体、家庭、医疗卫生服务和人居环境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脱贫地区的健康促进方案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主题词:
本书讲述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近代的公共卫生行政管理始于上海公共租界,是在租界侨民“自治政府”—上海工部局的主持下逐步确立,进而影响中国其他地区的。上海公共租界公共卫生行政管理制度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管理重点经历了由着意消除环境中产生“瘴气”的“秽物”到发现及对抗致病病菌的转变,它不是西方经验在上海的简单复制,而是秉持近代西方公共卫生管理理念并加以本土调适的产物。这套制度创制及实施的目的是保护占租界人口少数的外国侨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及上海港的商业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诸多租界及其周边华人受惠,并成为中国近代意义上公共卫生管理的源头之一。
主题词:
睡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在迈入人工智能社会后,更应该考虑如何更广泛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和改善居民的睡眠状况,使人工智能帮助社会中的每个群体。本书采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主要基于2023年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线上调查,研究中国居民的睡眠状况、心理和行为,并对不同年龄群体、不同就业状况群体、不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睡眠改善倾向与消费需求、AI态度和智能睡眠产品使用倾向等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并编制了睡眠指数来综合衡量民众睡眠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进而为改善居民睡眠状况、促进睡眠平等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主题词:
精神障碍康复需求与医疗资源匮乏形成的巨大张力,使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成为医院治疗之外被倚重的重要康复形式。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有助于减少社会“医学化”,使精神康复更加重视“人”和“社会”的关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能够增加社区服务供给、提升社区服务效能,为精神障碍者及其家庭提供社区公共健康服务。同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也能促进政府健康治理规划。本书从制度、文化和家庭三个维度,探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在中国实现的本土化路径,并讨论作为重要主体的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和需求,从而探讨如何在宏观层面上更加重视家庭的作用等。
主题词:
本书是将定量评价和专题调查相结合的特色应用研究成果,其研究重点是中国职工群体职业风险总体状况客观指标分析,同时进行典型职工群体职业风险专题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会维护职工安全健康权益新路径和劳动保护的新对策。本书主要框架包括:中国职工职业风险年度总体状况,“快递员职业风险调查”“环卫工人职业风险调查”“建筑业职工安全需求调查”“网约车司机职业风险调查”“垃圾分类人员风险认知调查”等典型职工群体职业风险专题报告以及职工劳动保护政策等。